近期,网络上、各种新闻媒体上,“螳螂拳的渊源”似乎成为一个新闻焦点。笔者作为螳螂拳传人,多年来对于本门的根源及传承问题一直在研究探索。下面仅就史料、拳谱及我们的研究,草成此文,供大家评鉴。 螳螂拳的三百年传承史 Ø螳螂拳源自何人? 螳螂拳源自何人?根据螳螂门内的传说,应为王朗所创,但王朗是何时何地人,其生平事迹及创拳经历如何,则没有史料可作考证的依据,唯在清朝道光年间梁学香老先生所著的螳螂拳谱《可使有勇》中《入门诠解》一篇中有“昔者王朗老师,作为分身八肘、乱接、秘手,但论虚实刚柔,其妙无敌”的记载。 Ø王朗并非于七 《可使有勇》拳谱中所载的内容,至少可以肯定下来的是,王朗作为螳螂拳史祖,应是确有其事的。但近期青岛方面所称的“于七是崂山华严寺方丈善和,即为王朗之说”则与史实不符。 其一.在可信度最高的古拳谱《可使有勇》中没有任何于七的文字。作为道光年间的螳螂门嫡系传人,只知道王朗是螳螂门的始祖,并不知道于七之事。作为古代先辈们都不知道的事情,不知现代人是如何考证出来的。 其二.历史上的于七 《辞海》中关于七的记载为“于七,山东栖霞人(栖霞为今烟台市所辖县级市之一),于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起义反清,遭清军三路围攻,激战至次年春,他突围而出,不知所终”。 对于于七在起义失败后逃落至何方,野史中倒有记载,如《谭略》“于七藏于平度之昆玉山,人竟不知,至癸卯乡试,扮为士子,囊书骑驴而去。后逃至云南,为吴三桂所录,未及吴反,病死。”《谭略》一书成书于乾隆五十七年,成书较早,作为野史来讲,也有一定的可信度。 由以上两点可知,作为烟台栖霞人的于七,其真实历史情况,在史学界至今仍是没有定论。而螳螂门祖师王朗的生平也只限于传说,并没有可以考证的凭据。出于对学术严谨、历史考证准确的负责,在《中国武术人名辞典》中,王朗与于七是分成两个人物排列辞条,而不是一个人。所以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螳螂门祖师是王朗,而不是于七,王朗、于七是不可混淆两人。 Ø 螳螂门传承史 螳螂拳的发源地、首传地,是在今山东烟台的莱阳、海阳市一带。这是有史可察,有谱可考的史实。 在历史上,螳螂门自王朗之后首位有历史记载的是清朝乾隆年间莱阳小赤山人李秉霄。《莱阳县志》载 “……习螳螂术先是小赤山李秉霄,乾隆时随父宦游南中,有大盗某甲,于狱得危疾,已昏不知人,典狱以告官,命出之。秉霄通医理,过试脉,买药饮之。盗汗出而苏,夜半伺隙潜遁。越数月,秉霄深夜独坐,盗突至叩谢,秉霄与语,欢甚。盗以艺授之,秉霄亦英敏,艺与而盗不复至……”。另《螳螂拳谱》载:“……逊清中叶,海邑有附贡生李公炳霄字二垢,文学士也。赴秋闱不第,绝世俗,匿迹山泉,其所交游者,皆一时侠客。公得异人传,兼取内外家之长,独于螳螂之术得其精粹,志在云游,不欲以姓名示人,故人之皆未能识。"由此可知李秉霄是螳螂门有史可察的第二代传人(从县志中可知,螳螂门第一代传人为不知姓名的侠盗)。 螳螂门第三代传人是赵珠,字启禄,莱阳大赤山人。《莱阳县志》载:"大赤山赵珠,其(李秉霄)高弟子也。珠年老,尝趺坐床上。剧盗卫三素耳其名,遽入爪探其睛,珠手挥之,跌床下,不敢少动。" 螳螂门第四代传人是梁学香。梁学香(1810~?),字书圃,海阳于山夼人,号"梁铁锤"、"梁一眼"。《莱阳县志》载:"……珠传海阳于山夼梁梦香,梦香传化龙……",县志中的梦香即为梁学香之误。梁学香于道光年间著有拳谱三本分别是《可使有勇》、《内功谱》、《拳棍枪谱》。是螳螂门有史可察,最早的古谱资料。 螳螂门第五代传人是姜化龙。姜化龙(1855~1924字云生,莱阳黄金沟人。)在清未民初世有“打得硬姜化龙”之誉,是当时山东武术界的泰斗。《莱阳县志》载:"……吉又从于芝修学,……。(吉)珠常曰'吾足迹遍七省,角艺者无虑千数百人,所敬事者若匹敌二人而已'。其所敬事谓山西郑某,匹敌则邑人姜化龙。""化龙,黄金沟人,习螳螂术。……化龙身不满五尺,又痴肥,若无能者,及试其技则灵巧若猿……" 螳螂门第六代传人是宋子德(1855~?字耀坤 莱阳赵格庄人),《莱阳县志》载:"化龙则赵格庄宋耀坤。"宋子德是当时莱阳头号富户,也是胶东首富栖霞牟二黑之女婿。其协助姜化龙对梁学乡所传拳谱、技艺进行整理,形成系统的螳螂拳谱,对螳螂拳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而其实战功夫更为卓越,相传宋先生与人较手过招,往往一递手,对方便跌出一丈之外,鲜有能够招架其一招半式者。可以说姜化龙、宋子德是近代螳螂门的奠基者。 螳螂门第七代传人是莱阳三山(王玉山、崔寿山、李昆山),莱阳三山系梁学香、姜化龙、宋子德一脉螳螂门武功的继承者。武术界在评价近代螳螂门传人时,有“三山、两亭、一郝”的称誉。螳螂门第七代传人“莱阳三山”中的王玉山先生(1892~1976 莱阳团旺镇崔疃人),是宋子德先生的侄女婿,得到了宋子德螳螂拳功的真传。先后在莱阳、青岛设馆授徒。 螳螂门第八代传人王元亮(1926. 6.2-2002.12.6)、王元乾先生。他们两人分别是莱阳三山王玉山先生的二子和四子,二人幼承庭训,深得太极螳螂真传。 螳螂拳从莱阳、海阳传出后,由姜化龙、宋子德、崔寿山先生等先后于清未民初来烟台传授嫡派螳螂拳术,自此螳螂门武功在烟台及胶东大地呈现出一种蓬勃繁荣的景象。不但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拳威名赫赫,诸多衍生拳种也流传得越来越广,其声势、影响远远超过了其他拳种,成为山东武术界及中国传统武术中的一大名拳。 从《莱阳县志》、螳螂拳谱等史料形成的螳螂门三百年传承史来看,螳螂拳的发源地或是首传地,就是在烟台的莱阳、海阳一带,而其发展地,则是烟台。与所谓的青岛崂山并没有什么关系。 烟台青岛,螳螂门一脉相传 螳螂门自梁学香、姜化龙后,除了莱阳三山一脉嫡传之外,由于练习者众多,逐渐形成了现今山东螳螂门四大流派。四大流派分别是:莱阳三山一脉的太极螳螂、烟台郝家为代表的梅花螳螂(太极梅花螳螂)、烟台林景山一系的七星螳螂、招远、龙口的六合螳螂,这四大流派在烟台市流传广泛,传人众多。 烟台青岛同属胶东,两地的螳螂拳,实际上是一脉相传,现在青岛的螳螂拳有三大枝: 1. 青岛王家太极螳螂 青岛王家太极螳螂,根源于烟台莱阳的王家,系由莱阳三山之一的王玉山先生在青岛设国术馆时所传。后王元乾先生在青岛也有所传授。如王元乾先生之子王勇先生等。 2. 青岛郝家太极梅花螳螂 青岛郝家太极梅花螳螂,根源于烟台郝家。即有郝家五老所有,更为主要的是郝宾先生(烟台初家庙后人,其在烟台传人众多)的传承。 3. 青岛七星螳螂 青岛七星螳螂,系李占元先生传下。其根源于烟台七星。传承为林景山-胡永福-李占元。 从青岛现有的主力流派中,看不出崂山传下了什么螳螂拳,相反,烟台、青岛的螳螂拳一脉相传,确是事实。 其实,螳螂拳根于何处,早在一九八五年的全国武术挖掘时,国家体委就已有了权威定论: 在《中国武术拳械录》中记述了挖掘后的螳螂门传承史,其依据为《莱阳县志》、《螳螂拳谱》等史料,考证的结果,各枝螳螂门的传承,均发源于现今的烟台市。 另在《中国武术竞赛规定套路-螳螂拳》中,也记载为“螳螂拳经过数百年的演变与发展,在胶东烟台地区逐步形成了梅花螳螂拳(或称太极梅花螳螂拳)、七星螳螂拳(又名罗汉螳螂拳)、六合螳螂拳…” 。 所以在《烟台百科全书》中才形成最终的定论:“……(烟台市)流传拳种36个,其中最主要的拳种是螳螂拳,烟台市是螳螂拳发源地,也是迷宗拳的主要传播地,烟台这些拳种流传很广,遍及全国许多省市,甚至流传到日本、东南亚及欧美各地。所以武术界又称烟台为拳窝子。”这可以是说螳螂拳根源于烟台的最权威证明。 综合螳螂门三百年传承史及烟台青岛螳螂拳一脉相传等多方面的情况来看:有关于螳螂拳起源于崂山的说法,那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并没有任何可以考据的证明。而有关“于七”即崂山华严寺方丈、王朗之说,也是牵强附会,证据乏力。唯有据可察,有典可考的是螳螂拳始祖为王朗,螳螂拳法发源地在烟台的莱阳、海阳一带。这也是不争的实事。所以说螳螂拳的根就在烟台市。
|